《朱子家训》伦理教化的三维向度
【课程编号】:NX40413
《朱子家训》伦理教化的三维向度
【课件下载】:点击下载课程纲要Word版
【所属类别】:职业技能培训
【培训课时】:可根据客户需求协商安排
【课程关键字】:家风家训培训
我要预订
咨询电话:027-5111 9925 , 027-5111 9926手机:18971071887邮箱:Service@mingketang.com
课程背景
《朱子家训》是明末清初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朱用纯(字致一,自号柏庐)所著,又名《朱柏庐治家格言》、《朱子治家格言》,是以修身齐家为宗旨进行家庭道德教育的启蒙教材,也是培养品行的重要读物。在众多传统家训文化经典中,《朱子家训》因其对仗工整,朗朗上口,成为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教子治家的蒙学经典。《朱子家训》全文54句话524字,从家中点滴小事教起,言简意赅地从重德修身、勤俭齐家、为人处世三个维度蕴含传统美德,对于少年儿童修身、治家、处世以及言谈、举止、行为的养成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课程大纲
一、重德修身
中国古人非常重视对子女的品德修养,将其作为家庭道伦理教化的首要目标,重德修身成为家训的核心内容。
(一)明理向善。
古代家庭教育十分重视对子女的明理向善的教育,他们要求子孙做善事,做好人。《朱子家训》中有很多关于是非、善恶的判断和认识的内容。“三姑六婆,实淫盗之媒”,三姑六婆这里泛指搬弄是非、说长道短的妇女。旧时女性读书少,她们在认知、判断和处理事情时多以利益、喜好为标准,会做出错误的判断。作者告诫家人在生活中学会明辨是非,对此多加提防。
朱柏庐在家训特别注意朋友品行对个人成长的重要影响,反复告诫后人谨慎择友。“狎昵恶少,久必受其累;屈志老成,急则可相依”,亲近不良的少年,日子久了,必然会受到连累;恭敬谦虚地与那些老成稳重的人交往,遇到急难的时候,就可以受到他的指导或帮助。其实和恶少或老成朋友交往,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个人内心是非善恶的标准。只有自己分清了善恶,才能选择正确的人交往,这就需要自己能够做到明理向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样才能修身成德,品德得以提升。
“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一个人做了善事,总想别人看见、知道这不是真正的善;一个人做了恶事怕别人知道,一定是大恶。做善事应出于恻隐之心,如果只是为了得到名利而表现,这样的善也不是真善。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做错事乃人之常情。孔子说“过则无惮改”,犯了错误不要怕改正,否则只会酿成无法挽回的大错误。行善去恶都是做好人的需要,不是做给别人看的。朱柏庐进一步指出“施惠勿念,受恩莫忘”,给别人恩惠不要想着回报,但接受他人的恩惠一定要想着报答。帮助别人,是同情人、关爱人的善意,不要回报是人格境界的反映。
(二)读书明志
中国古代十分重视对子孙后代从小知礼近贤的教育,培养子孙读书求学的习惯。“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祖宗虽然离我们年代久远,祭祀却不能不虔诚。儒家文化很重视祭祀文化,祭祀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报本返祖,培养人的感恩之心。“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子孙即使不谙世事,教育也不容怠慢。实际上,儒家倡导的“学而优则仕”的观念,并非单纯宣扬读书为了举业,“‘学而优则仕’是孔子为知识分子规定的一种行为模式,旨在学以致用,大济苍生,却并不是说学习好了就只求做官,谋取个人利益。”[霍松林.中国家训经典(序).翟博.中国家训经典[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2.
2[清]朱用纯.[南朝.梁]周兴嗣编.朱子家训千字文[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4:2-4.]这种理念在《朱子家训》中也多次被强调。“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读圣贤书,目的是学圣贤的行为,不只为了科举及第;为官则要心中想着国君和天下,怎么可以计较个人的身家性命。这和范仲淹的“先天下忧而忧,后天下人之乐而乐”不谋而合。朱柏庐在这里告诫后人要树立读书人的远大的抱负和理想:做圣贤,存君国。
(三)重义轻利
《论语》中讲“义然后取”,《朱子家训》作为儒家思想的体现也十分重视探讨义利之间的关系。他指出“勿贪意外之财”,即不贪图意外得来的财富,不该要的钱财不要。“与肩挑贸易,毋占便宜”与挑着担子做小生意的人打交道,不要随意占人家的便宜,可以看出朱柏庐提倡重义轻利的思想。“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看到富贵的人便去巴结奉承,是最可耻的;遇着贫穷的人,便做出骄纵傲慢的样子,没有比这更卑贱的了。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卑微低下,也不傲慢无礼,这是读书人应有道德操守的表现。对待财富权势的态度也反映出作者重义轻利的道德境界。
婚姻是人生最重要的大事,儒家文化特别看重婚姻。朱柏庐在婚姻中看重男女双方的人品,而不是钱财。“嫁女择佳婿,毋索重聘;娶媳求淑女,勿计厚奁”,嫁女儿,要为她选择品行好的夫婿,不要索取贵重的聘礼;娶媳妇,须追求善良贤淑的女子,不要计较丰厚的嫁妆。当然家训没有单纯讲只重视义而不要利,而是要君子爱财要取之有道。夫妻人品好,即使双方家庭都不富裕,只有勤劳就能创造富足美满的家庭。如果人品不好,懒惰不务正业,最后也会坐吃山空。
婚姻选择如此,家庭亦如此。“刻薄成家,理无久享”,刻薄而发家,主要是将发家致富建立在对别人的剥削压榨上,这样的发家不会太长久。同时他还从国家层面提出“国课早完,即囊橐无余,自得至乐”,尽快缴完赋税,即使口袋所剩无余也自得其乐。中国是传统的农耕社会,因此传统家训也特别注重耕读传家。国家财政靠的是农业税收,耕地交税也是每个人要进的义务。这里提及缴税收反映了其将国家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的义利观和以国为重的家国情怀。
二、勤俭齐家
《朱子家训》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治家之道,它对于处理以父母子女关系、夫妻关系、长幼关系为主要内容的家庭关系以及家政家务、持家理财等方面起着根本的指导作用。
(一)勤劳节俭
勤劳节俭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美德之一。《朱子家训》开篇就讲“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早起、起床后把屋里屋外收拾整齐。作息洒扫看似小事,但它对人们养成勤劳有序的生活作风,最终形成健康向上的生活习惯有着重要的作用。家训中提到“颓惰自甘,家道难成”颓废懒惰,甘于现状,则家业难成。勤劳是人的基本品行,生活、学习、工作、治家都离不开勤劳。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人们从感性认知生活中常见之物到理性思考它们由来,吃的饭,穿的衣都要考虑其来之不易,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要节约。接下来朱柏庐又从“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饮食约而精,园蔬愈珍馐”具体讲了应该怎么俭约生活,不追求浮华奢侈而追求质朴简约,这是节俭美德培养的一种可行方法。
(二)孝悌和合
孝悌是调整家庭关系、处理家庭问题的基本要求,是家庭教育的核心内容,也是家庭关系和睦的关键所在。《孝经》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百善孝为先,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敬父母兄长名曰孝悌,这也是家庭和谐的根本保障。“兄弟叔侄,需分多润寡”兄弟叔侄之间要互相帮助,富有的要资助贫穷的。“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如果一个人只注重钱财,而不孝顺、不厚待父母,这不是为人子孙该做的事情。“父母俱在,兄弟无故”是孟子三乐之一。这里朱柏庐将财产和亲情进行对比,财产乃身外之物,它能带来物质的满足,却无法买来天伦之乐。“居家戒争讼,讼则终凶 ”居家过日子,切忌起争端、打官司,一旦打官司,无论胜败,都会带来凶险祸患。“家门和顺,虽饔飧不济,亦有余欢”家里和睦融洽,虽缺衣少食,也觉得快乐。家和万事兴,因此在家庭治理中,不要过于因计较钱财而起争端,这样才能实现孝悌、和睦相处。
除了钱财,家庭和睦也应注重人伦关系。古代的人伦主要有五种,即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在家庭中的伦常主要指父子、兄弟、夫妇。“伦常乖舛,立见消亡”家庭行事违背伦常,家庭很快就会消灭。家庭成员恪守伦常、各安其分、各尽其责,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就成为了家庭有序和睦的良方。
三、为人处世
《朱子家训》中涉及了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作为传统优秀家风的重要内容,它涉及领域涵盖了社会交往的方方面面。
(一)待人友善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处理好与乡亲、邻里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毋恃势力而凌逼孤寡”、“见贫苦亲邻,须加温恤”不可用势力来欺凌压迫孤儿寡妇,看到穷苦的亲戚或邻居,要多关心体恤。儒家的仁爱思想,讲的就是要体恤他人。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同情帮助别人、关注弱势群体是中华文化的宝贵品质,对于当前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作用。
“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这是与他人相处时儒家仁者爱人精神的体现。对于有喜庆的人,应该由衷的祝福;对于别人的祸患,不可幸灾乐祸。分享快乐,分担忧愁这是人之常情,如果能做到以平常心对之,就不会有嫉妒和幸灾乐祸了。
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对待问题的看法也会有所不同,因此人们交往会存在矛盾,长期积累还会存在怨恨。“匿怨而用暗箭,祸延子孙”,朱柏庐告诫后人,如果怀怨在心而暗中伤害人,将会替自己的子孙留下祸根。遇到这样的矛盾,“君子和而不同”,学会尊重别人的习性,同时也要多思考反省。“因事相争,焉知非我之不是,须平心暗想”,因事相争,要冷静反省自己,因为怎知道不是我的过错?中国自古以来讲礼让,“无辞让之心,非人也”,如果矛盾不能很快消除,要学会控制自己情绪,培养宽广的胸怀。
(二)少言多思
处世忌多言,做事宜多思。在《朱子家训》中,作者也注意到少言多思,所说的话必定要经过深思熟虑。“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谮诉,当忍耐三思”,他人来说长道短,不可轻信,要再三思考,因为怎知道他不是在诬陷别人呢?人们在语言描述时往往带有自己的主观色彩,加之讲话人的学识、修养不同,对待事物的认知也大不相同。知道这些道理,在听别人话的时候就可以细细思量,多方考虑了。多思是好事,但也不能因此小心翼翼,话都不敢说。家训中针对处世,因此在家人、朋友中还是应该畅所欲言。
儒家思想教人说话谨慎深思,做事也远虑节制。家训中指出“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凡事先要准备,没到下雨的时候,要先把房子修补完善,不要到了口渴的时候,才来掘井。这两句话都反映了要提前做好预防,重视事先准备的远虑观念。中国人注重节俭、节约、积蓄,其目的就是为了备不时之需,而不是到关键时刻再临时抱佛脚。处世、家庭如此,国家也是,历史上战争失败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因为没有做充分的备战工作。因此只有对事情有所准备的时候,才会做到从容应对。
(三)知足常乐
朱柏庐指出“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无论做什么事,当留有余地;成功以后,就要知足,不要无止境地追求。过犹不及、物极必反,做事不留余地就会断了自己后路,见好不收就会变得贪得无厌。因此在对物质的追求上我们要适可而止,但走道德学问的追求上还是应该勇往直前的。
朱柏庐在家训最后指出“守分安命,顺时听天。为人若此,庶乎近焉”。守住本分,努力工作生活,听从上天安排。做人做到这样,差不多就接近一个真正的人了。守分是安守本分,做好自己该做的工作和事情。安命不是消极听任命运的摆布,而是要尽人事,听天命。每件事尽自己的努力去做,成功与否不重要。顺时是适应环境的变化,但要有自己的道德原则。听天是顺应自然,自足常乐。如果能做到以上几点,人就接近君子了。
优秀传统家风家训作为中华民族道德理想的特有形式和中国家庭建设的基本遵循,是培育和传承中华传统美德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和载体,也是家庭伦理教化的重要抓手和有效载体。学习《朱子家训》,最终以此来指导我们修身、治家、处世,将先贤的优秀伦理教化思想落实在现实生活中,为少年儿童优良品德的形成提供丰润的道德滋养。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传统家风家训文化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策研究”(18BKS040)阶段性成果
张老师
张琳,女,江苏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江苏师范大学中华家文化研究院副院长、伦理学与德育研究中心主任,南京师范大学哲学博士,台湾大学访问学者,研究生导师。
主要从事中国传统家训文化、伦理学与中国道德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研究,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江苏省、全国学校共青团、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社科联、徐州市等社科基金项目10项,相关成果荣获“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优秀成果二等奖。在权威期刊、CSSCI期刊和中文核心期刊等刊物上发表论文20多篇,出版译注《了凡四训》、参与撰写《中华十大家训(五卷本)》(之三)、《江苏家训史》等4部著作。在江苏省高校思政课教学、江苏省高校微课教学、徐州市、学校各类教学比赛中获奖6次,获校级本科教育教学课程建设项目1项。
主讲本科生课程《伦理学》《教师职业伦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研究生课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等课程。
讲授《中国传统家训道德教化思想研究》《<了凡四训>的伦理思想及其时代价值》《<傅雷家书>的育人理念及其时代借鉴》《<朱子家训>伦理教化的三维向度》《中华传统家训中孝道文化的时代传承及其路径选择》《新时代社会主义家文化建设若干思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家文化建设》等专题讲座。
职称:副教授
研究方向:中国传统家训文化的研究、伦理学与中国道德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
受教育经历:
2007/09- 2010/07,江苏师范大学,硕士;
2019/09- 2022/06,南京师范大学,博士。
主持项目:
1.2018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传统家风家训文化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策研究(18BKS040)。
2.2022年徐州市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简史》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质增效的若干思考”(22XSXC-028)。
3.2022年江苏师范大学科研项目:传统家训道德教化思想的实践路径研究(22XFRS027)。
4.2015年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利用优秀传统家训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15MLD001)。
5.2015年全国学校共青团研究立项课题:利用校史校情涵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方法研究(2015LX115)。
6.2015年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的有效路径:基于近年来江苏地方道德建设经验研究(2015SJB378)。
7.2015年江苏省社科联应用研究精品工程重点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的有效路径研究(15SYA-018)。
8.2014年徐州市社科基金项目:徐州“好人文化”建设中贯穿为民、务实群众观点教育实践活动研究(2014XSB-006)。
9.2010年江苏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托马斯·里克纳品格教育思想研究”。
10.2020年江苏师范大学课程建设专项:《思想道德与法治》。
期刊论文: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家文化的若干思考,《马克思主义研究》,(CSSCI、核心),2017(8)
2.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家文化,《光明日报》,2017年11月25日第11版。
3.传承优秀家风: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路径,《探索》(CSSCI、核心),2016(1)
4.当前我国家风家教现状的实证调查与思考,《中州学刊》(CSSCI、核心),2016(8)
5.弘扬传统家训文化 培育当代优秀家风,《道德与文明》(CSSCI、核心),2015(3)
6.以家风建设促进党风政风民风建设——江苏洪泽营造美好家风活动的调查与思考,《中州学刊》(CSSCI、核心),2017(3)
7.简论《了凡四训》的伦理思想及其当代价值,《船山学刊》,2017(3)
8.优秀家风传承及其时代价值,《中国家庭教育蓝皮书》,2015年版。
9.培育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的经验与思考——以江苏省海门市“乡村慈善基金会”为例,《理论与现代化》(CSSCI扩),2016(3)
10.“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对大学生进行网络伦理教育的研究,《文教资料》,2016(29)
11.台湾大学校史馆的特色和经验,《兰台世界》,2016(7)
12.中国公众怎么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术前沿》(CSSCI扩),2015(11),第二作者
13.徐州“好人文化”建设中贯穿为民、务实群众观点教育实践活动研究,《徐州市科研基金项目论文集》,2014年12月。
14.传统家训的道德教化及伦理意蕴,《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3月25日。
15.准确理解文艺创作“精字诀”,《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6月18日。
研究报告: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的有效路径的调查报告——以江苏海门为例》,2016。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方案设计研究》,2014。
专著:
1.《了凡四训》,江苏人民出版社,2019年2月出版,译注。
2.《中华十大家训》(五卷本之三),教育科学出版社,2017年7月出版,编著。
获奖情况:
科研获奖
1.2016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的有效路径的调查报告——以江苏海门为例》,获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奖二等奖。
2.2019年获高校优秀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领航 扬帆”计划培养人选称号。
3.2020年获江苏省研究生“经典与智慧”学术创新论坛一等奖
4.2017.10获中国家文化与生态文明国际论坛论文评比 三等奖
5.2014.09获江苏师范大学党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第十一次研讨会议论文评比 三等奖
教学获奖
1.2018年获“江苏省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展示二等奖
2.2020年分别获“江苏省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展示二等奖
3.2018年获江苏师范大学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示范课堂”二等奖
4.2019年获江苏省高等学校微课教学比赛本科组三等奖
5.2020年获徐州市首届优秀思政课教案征集活动(高校组)评选三等奖
6.2023年获全国高等学校微课教学比赛校内选拔赛二等奖等奖项。
获奖荣誉
2019.03获江苏师范大学“巾帼建功”先进个人
2018.09获江苏省女教职工“好家风好家训”评选 三等奖
2018.03获江苏师范大学“先进工作者”
2017.03获江苏师范大学“先进工作者”
2017.10获江苏师范大学“优秀指导老师”
2014.03江苏师范大学工会活动积极分子
我要预订
咨询电话:027-5111 9925 , 027-5111 9926手机:18971071887邮箱:Service@mingketang.com
企业管理培训分类导航
企业培训公开课日历
2025年
202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