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学与现代管理
【课程编号】:NX24750
兵学与现代管理
【课件下载】:点击下载课程纲要Word版
【所属类别】:战略管理培训
【培训课时】:2天,6小时/天
【课程关键字】:管理培训
我要预订
咨询电话:027-5111 9925 , 027-5111 9926手机:18971071887邮箱:Service@mingketang.com
中国兵法以不战屈人作为战略管理的目标,以奇正相生作为战术行动的基础,以批亢捣虚作为危机博弈的法则,以间人无形作为情报使用的纲领,以选将任实作为组织体系的根本,以教戒练士作为团队建构的手段。
兵权谋是以战略管理立意,追求用于众人之所不能知,用于众人之所不能见,讲究潜谋于无形。这些学说,大而言之,可用于指导外交活动的战略战术,关系国家的安危;中而言之,可用于生意谈判与企业竞争,关系到企业的成败;小而言之,可用于日常生活的言谈技巧,关系为人处世的得失。
兵形势是以战术管理为用。老子说:以正治国,以奇用兵。孙子说:战势不过奇正。在竞争的环境中,要取得胜利,不仅要有勇气,还要有智慧,更要遵循法则。阅读本章,能够明白逆取之道、剑走偏锋、出奇制胜的妙处,增加执行力,在艰难中突围,在胜利中辉煌。
博弈方法可以作为危机管理的参照。古兵法按照胜战、敌战、攻战、混战、并战、败战六种情形分析博弈策略、博弈方法,由此总结出三十六计,分析其中体现出来的哲理和用法,可以增强察敌料机的睿智、进退得宜的谋略、转败为胜的机智。
用间是获取情报基本手段,也是伐交制胜的有效策略,如何利用乡间、内间、反间等手法掌握敌情,知己知彼;如何使用间本、间密、间君、间亲、间能、间助、间邻、间左右、间纵横等手法,不劳师动众而瓦解对手,不废一枪一弹而决胜千里,不动声色而胜敌于无形。
选将与组织管理是古代的组织理念。看透别人、看穿别人容易,看透看穿之后,仍要适得其所地使用,可以用其长,也可以用其短,掌握这一技巧,洞悉识才、择才、任才、育才、御才之道,古人不仅做了榜样,诸葛亮的“七观”,曾国藩的“冰鉴”,都是经验,第五章讲的就是其中奥妙。
励士与团队管理,主要讲能够领导比自己强的人,才能成就大事业,如刘邦、李世民、朱元璋;只能够领导不如自己的,自然一事无成,如项羽、陈士诚。兵学中的了选士、励士、练士之法,从理论到实践总结了如何带出一支能协作、能团结、有勇气、有能力的团队。
曹老师
曹胜高,1973年生,河南洛阳人,200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中文系,研究生学历,文学博士。
曾任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亚洲文明研究院教授,台湾实践大学客座教授,在罗格斯大学、马来亚大学进行短期访问或合作研究。
2008年起任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2011年起任博士后合作导师。
2012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2013年入选吉林省首批学科领军教授;
2014年入选陕西省高校人文英才支持计划;吉林省第三批拔尖人才;兼任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评审专家;博士后项目评审专家;
中国河洛文化研究会理事;
中国赋学会常务理事;
陕西省国学研究会副主席;《古代文明》编委。
现为陕西省“百人计划”特聘教授,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国学研究院院长。
代表作品
《中国文学的代际》《中国的修养》《汉赋与汉代制度》《国学通论》《国学导论》
社会兼职
中国河洛文化研究会理事
中国赋学会常务理事
陕西省国学研究会副主席
吉林省国学研究会副会长
长春孔子研究会副会长
长春慈善会学术顾问
台湾实践大学客座教授
《古代文明》编委
《世界文学研究》编委
科研成果
《秦汉文学格局之形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版;
《企业的修为》,江西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
《中国文学的代际》,商务印书馆,2013年版;
《中国的修养》,江西人民出版社,2015年修订版。
《国学通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从汉风到唐音:中古文学演进论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汉赋与汉代制度:以都城、校猎、礼仪为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诗画人生:从王维到郑板桥》,济南出版社,2007年1月版。
古代中国研究丛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起陆续出版。
《汉赋与汉代文明》,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国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
《初中国学读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国学》1-6册,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合著:
《六韬鬼谷子译注》,中华书局,2007年版。
《图说儒家文化》,吉林人民出版社,2009年初版。
主要论文:
《由音声关系论郑声郑音的认知形成》,《民族艺术》,2016年第2期。
《鸿都门学的文化功能与历史误读》,《华中学术》第十五辑。
《想象世界与中国文学空间的早期建构》,《中国文学研究》,2016年第5期。(《社会科学文摘》,2017年第3期转载)
《周秦文学认知与“文学”概念的生成》,《深圳大学学报》,2016年第5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7年第3期转载)
《君子制义与两汉士人的政治际遇》,《古代文明》,2016年第2期。
《文学实践与两汉文学的形态突破》,《贵州大学学报》,2016年第1期。
《讽诵之法与两汉讽谏机制的失效》,《贵州社会科学》,2015年第11期。
《帝道的学理建构与学说形成》,《哲学动态》,2015年第9期。 [4]
《两汉道义观的学理形成》,《古代文明》,2015年第3期。
《论汉魏乐府诗的文人化路径》,《乐府学》第十一辑,2015年6月。
《义兵论与秦汉军争的合法性阐释》,《古代文明》,2014年第2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2014年第3期摘编)。
《试论<诗>本的编订与形成》,《国学研究》第32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12月版。
《“霸王道”的学理形成与学说调适》,《中原文化研究》, 2014第5期。
《心源论与中国文艺美学的本原建构》,《哲学与文化》(A&HCI),2013年第3期。
《由聘礼仪程论季札观乐的性质》,《黄钟》,2013年第1期。
《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重构》,《中原文化研究》,2013年第1期。
《社会认知与明清小说的理论转关》,《明清小说研究》,2012年第4期。
《理感说与中古诗学的突破》,《文史哲》,2012年第2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2012年第3期转载)。
《元明宗唐论与师心说的理论省思》,《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12年第5期。
《古典松动与明清诗论的内在突破》,《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34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文化自觉的前提批判》,《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年第1期。
《陶渊明与东晋玄学之新变》,《中国文学研究》2012年第1期。
《文化家国与元明诗文之演进》,《古代文明》,2012年第1期。
《士的演进与殷周文化之转型》,《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1期。
《当前道德困境与文化的社会属性》,《长白学刊》2012年第1期。
《角色、脚色离合与戏曲叙述策略的形成》,《戏剧》,2011年第2期
《师心论与唐音说的理论演进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古代文学、近代文学研究》2012年第1期全文转载)
《上古礼学的内在层级与逻辑结构》,《河南科技大学学报》,2011年第4,5期
《“文字为意”与唐宋诗文的理论反思》,《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11年第4期
《反玄虚思潮与两晋文风之变迁》,《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
《论两汉玄学思潮的萌芽》,《古代文明》,2010年第1期
《<河伯>“以女妻河”考》,《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0年第2期
《论唐教坊的历史渊源及属性》,《河南科技大学学报》,2010年第5期
《性情论之变迁与“诗缘情”的形成》,《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
《中晚唐“开教坊”与曲子词的繁荣》,《中国诗歌研究》第7辑
《论宋词的俗化》,《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
《由先秦情志说论“诗言志”之本义》,《文艺理论研究》,2009年第3期
《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治道之反思》,《江海学刊》,2009年第5期。(《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10月22日 、《新远见》2009年第12期转摘)
《论汉晋间“诗缘事”说的形成与消解》,《文史哲》,2008年第1期
《湘君湘夫人的神格与原型》,《国学研究》第二十一卷
《云中君为“岁星”考》,《民族文学研究》,2007年第2期
《论晚唐宵禁制度的松弛及其文化影响》,《学术研究》,2007年第7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7年第6期转摘)。
《论先秦天人意识的形成及其演进》,《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美术观察》2008年第3期论点摘编。)
《文明的总结与文明史的书写》,《北京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7年第 1 期转载。
《论中国古典诗歌的叙述特质》,《中国文学研究》,2006年第第4期。
《骚体新变与汉魏文体的演进》,《古代文明》,2008年第1期。
《云中君为岁星考》,《民族文学研究》,2007年第2期。
《先秦诸子天论的形成及其演变》,《古代文明》,2007年第1期。
《论〈天问〉的原创意图》,《云梦学刊》,2006年第4期。《文摘报》2006年8月20 日论点摘编。
《东亚文化之特质及其在全球化语境下的出路》,《长白学刊》,2006年第1期。
《论元杂剧叙述口吻的确立与成型》,《山西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新华文摘》2006年第 3 期列入“中国文化”要目辑览。
《东汉迁都之争与京都赋的创作》,《国学研究》第十五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赋法流播与汉魏文人诗的兴起》,《中国诗歌研究》第三辑,中华书局,2005年版。
《鬻子考索》,《文学遗产》,2000年第2期。
《论古典诗歌叙述口吻的模糊性》,《齐鲁学刊》,2000年第2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摘要》2002年第3期转载)。
《论〈古诗十九首〉的浑雅之美》,《兰州大学学报》,2000年第5期。
科研项目
2005-2006年,主持东北师范大学校内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古典诗词叙述形态研究”。
2006-2009,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项目“汉赋与两汉史料比较研究”(06JC75011-44001)。
2007-2011,主持东北师范大学校内创新团队建设项目中国文化精神与文学演进子课题“中国古代的社会整合、文化转型与文学演进”。
2008-2011,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历代社会转型、文化整合与文学变革研究”(08CZW011)。
2009-2012,主持东北师范大学青年创新团队项目“两汉的帝制建构、思想融合与文学演进”。
2010-2012,主持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国学通论”课程建设项目。
2011-2014,主持东北师范大学本科通识核心课程“周易研读”课程建设项目。
2012-2016,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国家建构与两汉文学格局的形成”(12YJC751005)。
2012-2016,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秦汉国家建构与中国文学格局之初成”(12BZW059)。
2014- ,主持陕西高校人文英才支持计划项目“中国传统文化的学理建构与传承策略”。
获奖情况
专著《汉赋与汉代制度》获北京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第五届社科成果特等奖;吉林省社会科学第二次优秀成果奖。
专著《图说儒家文化》获吉林省优秀社科普及作品奖,全国优秀社科普及作品奖。
专著《六韬鬼谷子译注》获东北师范大学第六届社科成果一等奖;
专著《从汉风到唐音:中古文学演进论稿》,获东北师范大学第七届社科成果特等奖。
教材《国学通论》获东北师范大学第七届社科成果一等奖
2003年度北京大学光华奖。
2000年兰州大学世川良一青年教育基金一等奖
主讲课程
兵法系列:
《孙子兵法》与经营韬略
《吴子》与管理法则
《六韬》与企业成长
《鬼谷子》与谋权韬略
《鬼谷子》的管理心法
《孙膑兵法》与出奇制胜
《三十六计》与市场博弈
儒家系列(2-3天):
《论语》与人生态度
《孟子》与人生格局
《大学》与自我发展
《中庸》与个人成长
《周易》与人生境界
《孝经》与齐家立业
诸子系列(2天):
《老子》与人生进退
《庄子》与人生气度
《墨子》与兼爱管理
《韩非子》与制度管理
四大名著系列(2天):
《西游记》与自我超越
《水浒传》与自我实现
《三国演义》与人生谋略
《红楼梦》与人性洞达
服务客户
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吉林大学、国家机关工委、吉林省政府、陕西省机关工委、陕西省地理信息测绘局、中国电信、新华保险、华为、美的、沃尔玛、中石化、中国民生银行、西北电力设计院等。
我要预订
咨询电话:027-5111 9925 , 027-5111 9926手机:18971071887邮箱:Service@mingketang.com
企业管理培训分类导航
企业培训公开课日历
2025年
202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