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培训分类导航
企业管理培训公开课计划
企业培训公开课日历
2025年
2024年
研发管理培训公开课
研发管理培训内训课程
热门企业管理培训关键字
产品中试管理--从样品到量产
【课程编号】:MKT052973
产品中试管理--从样品到量产
【课件下载】:点击下载课程纲要Word版
【所属类别】:研发管理培训
【时间安排】:2025年04月07日 到 2025年04月08日3980元/人
2024年11月04日 到 2024年11月05日3980元/人
2024年04月22日 到 2024年04月23日3980元/人
【授课城市】:北京
【课程说明】:如有需求,我们可以提供产品中试管理--从样品到量产相关内训
【课程关键字】:北京样品量产培训
我要报名
咨询电话: | |
手 机: | 邮箱: |
课程介绍
本课程将基于多年的实践、长期的研发咨询积累,总结出一套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可操作的方法,配以大量实际案例,以指导研发/试产/制造部门主管如何高效的实现产品从样品走向量产。解决产品从样品到量产过程中如下重要问题:
1.新品没有经过中试或中试的时间很短,制造部门戏称研发的新品是“三无”产品,没有生产文件、没有工装、生产现场出了问题没人管;
2.转产没有标准,研发想快点转产,生产对有问题的产品又不愿接收,希望研发把问题都解决了才转过来,而市场又催得急,经常被迫接收,长此以往,导致研发与生产的矛盾激化;
3.有些企业开始成立中试部门,希望在中试阶段把产品质量问题解决掉,但中试的定位与运作也很困惑,发生质量与进度的冲突时,如何取舍与平衡,以前研发与制造的矛盾转化为研发与中试、中试与生产的矛盾,中试成了矛盾集散中心;
4.市场的压力并不因中试的产生而减少,中试需要从哪些方面努力才能满足产品的质量、进度的要求?中试的业务是面向研发还是面向制造,还是兼而有之?
5.量产后才发现产品可制造性差、成品率低、经常返工,影响发货;
6.产品到了生产后还发生大量的设计变更;
7.产品到了客户手中还冒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以致要研发人员到处去“救火”
课程收益
一、了解业界公司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产品中试管理模式与实践
二、掌握面向制造系统的产品设计(DFM)的方法与实施过程
三、掌握面向生产测试的产品设计(DFT)的方法与实施过程
四、掌握面向制造系统的新产品验证的过程与方法
五、掌握在满足质量标准的前提下缩短产品试制周期的方法和技巧
六、了解如何建立从样品到量产的管理机制
培训对象
公司总经理、研发总经理/副总、公司总工/技术总监、研发项目经理/产品经理、
PMO负责人、质量部经理、研发骨干等
课程大纲
第一章:案例研讨
第二章:从样品到量产概述
企业在追求什么:技术?样品?产品?商品?
研发与制造的矛盾
1、制造系统如何面对研发的三无产品?
2、研发如何面对制造系统越来越高的门槛?
研发与制造矛盾的激化:中试的产生成为必然
中试的定位与发展:
1、研发(RD)、中试(D&P)、生产(P)的关系
2、中试的使命是什么?
3、中试如何定位?
4、中试的发展问题
①大而全?
②专业化分工?
③产品线划分与共享平台
④中试人员的发展定位:广度与深度问题
中试的业务范围
1、中试业务:新产品导入(NPI)
2、承上:如何面向产品的研发?
3、启下:如何面向产品的制造?
4、桥梁:中试作为连接研发与制造的桥梁,独木桥还是阳关道?
演练与问题讨论
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是否需要建立并发展中试的职能?
第三章:新产品导入团队
新产品导入团队的构成
1、工艺工程
2、设备工程
3、测试工程
4、工业工程
5、产品验证
6、试生产(计划、生产、质量)
新产品导入团队的职责
新产品导入团队与产品开发团队的关系
1、开发模式的演变:串行变并行
2、并行工程在产品开发中如何体现?
3、新产品导入团队如何提前介入研发?
① 为什么要提前介入?
② 提前到什么时候介入?
③ 提前介入做什么?
④ 新产品导入团队的管理;
⑤ 新产品导入团队与产品开发团队、职能部门的沟通
⑥新产品导入团队成员的汇报、考核和管理机制
演练与问题讨论
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研讨建立新产品导入团队的时机
第四章:面向制造系统的产品设计(DFM)
如何在产品设计与开发过程中进行可制造性设计
1、从制造的角度来看产品设计
2、工艺人员介入产品开发过程的切入点:从立项就开始
3、工艺管理的三个阶段:工艺设计、工艺调制与验证、工艺管制
4、工艺设计
① 如何提出可制造性需求?
② 需要哪些典型的工艺规范?
③ 可制造性需求如何落实到产品设计方案中?
④ 工艺设计与产品设计如何并行?
⑤产品工艺流程设计
⑥电装、整装、包装与物流的可制造性设计分析
⑦如何确保可制造性需求在产品开发中已被实现?
⑧工艺评审如何操作?
⑨什么时候考虑工装?
⑩如何在开发过程中同步输出工艺文件与生产操作指导文件
5、工艺调制与验证
① 工艺验证的时机
② 工艺验证方案包括哪些内容?
③ 如何实施工艺验证?
④ 工艺验证报告的内容
⑤ 如何推动工艺验证的问题解决?
⑥ 研发人员如何配合新产品的工艺验证?
⑦ 制造外包模式下的工艺如何验证?
6、工艺管制
① 工艺管制的困惑:救火何时是尽头?
② 工艺转产评审(标准、流程、责任)
③ 量产过程中的例行监控与异常管理
演练与问题讨论
分析学员企业的工艺管理工作做到什么程度?存在哪些差距?
工艺管理平台建设
1、谁负责工艺平台的建设?
2、工艺委员会的产生:责任与运作模式
3、如何进行工艺规划?
4、基础工艺研究与应用
5、支撑工艺管理平台的四大规范
① 品质规范
② 设备规范
③ 工艺规范
④ 设计规划
6、工艺管理部门如何推动 DFM 业务的开展?
7、工艺体系的组织构成、发展与演变
8、工艺人员的培养与技能提升
演练与问题讨论
分析学员企业的工艺平台建设工作做到什么程度?存在哪些差距?如何 改进?
第五章:面向生产测试的产品设计(DFT)
基于产品生命周期全流程的测试策略
1、 研发测试(Alpha)
2、 试验局测试(Beta)
3、 生产测试
研发测试(Alpha)与 BETA 测试
1、测试人员介入产品开发过程的时机(提可测试性需求的时机)
2、可测试性需求需要考虑的内容(示例)
3、单元测试、模块测试、系统集成测试、专业化测试、BETA 测试的重点 分析
4、产品开发过程中测试业务流程分析
5、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如何开展测试的相关工作(短平快的项目测试工作开展)
面向生产测试业务的产品设计与开发
1、生产测试业务流程分析
2、典型的部品测试、整机测试方法介绍
3、开发专门的生产测试工装的条件分析
4、生产测试工装的开发管理
5、在产品开发过程中如何实施面向生产测试的产品设计?
① 如何提出可测试性需求?
② 可测试性需求如何落实到产品设计方案中?
③ 研发面对众多的需求如何取舍?可测试性需求的优先级分析
④ 如何在产品开发过程中同步开发生产测试工装?
⑤ 如何在产品开发过程中同步输出生产测试所需的操作指导文件?
⑥ 如何进行测试工装的验证?
⑦ 如何推动测试验证问题的解决?
6、如何推动可测试性设计(DFT)业务的开展;
7、如何进行测试平台的建设?
演练与问题讨论
分析学员企业的 DFT 工作做到什么程度?存在哪些差距?如何改进?
第六章:产品试制验证管理
影响产品试制周期的因素分析
研发人员对试制准备提供的支持
试制团队的构成、职责与定位(设置试制部门的时机与优缺点分析)
试制人员介入产品开发过程的时机
如何进行试制准备(准备要素示例)
面向制造系统的验证
1、研发人员如何在试制过程中进行产品设计的优化
2、制造系统的验证策略与计划
3、制造系统的验证方案
4、如何实施制造系统的验证
①工艺验证(工艺流程、工艺路线、单板工艺、整机工艺、包装工艺、 流工艺)
②工装验证(装配工装、测试工装、生产设备)
③结构验证
④产品数据验证(BOM 验证、制造文档验证)
⑤产品试制验证(质量、效率、成本)
5、批次验证报告,验证多少批才合适?
转产评审
1、研发人员如何支持新产品的转产工作
2、转产评审的评审组织如何构成?
3、评审标准是什么?
4、如何判定是否转产?
5、评审流程与运作机制
产品转产后的管理
1、新产品的试制效果评价
2、新产品的质量目标达成情况
3、工程变更管理
4、缺陷与问题管理
5、质量审计
演练与问题讨论
分析学员企业的产品试制验证过程,分析差距,提出改进建议。
曹老师
讲授课程:《集成产品开发-IPD》、《成功的产品经理》、《从样品到量产》、《研发项目管理》、《产品市场管理》、《市场驱动的新产品开发流程管理》等
工作经历:国内IPD实战专家第一人,多年高科技企业从业背景,具有丰富的产品策划、产品研发、产品中试、产品服务等领域的实践与管理经验。从事过产品设计与开发、NPI、项目经理、产品经理、研发管理部经理、企业管理顾问等职务;曾在国内某著名通信设备公司工作过7年,期间与国际顶尖咨询顾问一起工作,作为核心成员全程参与推动该公司研发管理体系的变革工作,并作为产品经理主导了某产品线多个大型项目的产品设计、开发、中试、转产与上市工作。
部分咨询案例:国内汽车电池行业第一名(福建某公司)、国内手机行业第二名(广东某公司)、国内重工行业第一名(湖南某公司)、国内大巴车行业第二名(江苏某公司)、国内轨道大屏显示行业第一名(广东某公司)、国内家电行业第三名(广东某公司)、国内通信行业第三名(湖北某公司)、……
部分培训案例: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南瑞科技、TCL集团、长虹集团、OPPO、同方威视、宝钢集团、中国移动、大唐电信、上海电信、陕鼓集团、科达通信、中电集团、威创科技、和记奥普泰、国人通信、京信科技、天碁科技、格林威尔、兴大豪科技、星星集团、山特电子、富港电子、宇龙通信、聚光科技、绿盟科技、天津内燃机研究所、中集集团、高斯贝尔、星网锐捷、特变电工、思源电器、美的集团、海尔集团、海信集团、普天集团、福建敏讯、国光电子、苏州金龙、宇通重工、雷沃重汽、上汽五凌、东风汽车、威科姆、同洲电子、科立讯、新北洋、光迅科技、沈阳机床、瑞斯康达、佳讯飞鸿、浪潮集团、威胜电子、京城控股、联想集团、迈瑞医疗、华大电子、上海华虹、联芯科技、旋极科技、畅通科技、长城软件、九院、天地奔牛、阳天电子、清华机械、方正集团、研祥智能、烟台万华、东方电子、东方通信、美菱、科大讯飞、万峰石材、万家乐、泛仕达、远光软件、优特等近800家企业提供了专业的研发管理培训。